首任巴林石奇石馆馆长-李成果

谈起“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巴林石,可谓是名噪海内外,古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赞此石为“天赐之石”,今有上海APEC会议作为国礼赠送各国首脑的“国礼之石”。巴林石因巴林右旗而得名,巴林右旗因巴林石而闻名。如今巴林石已成为众多海内外石商巨贾、篆刻大师、收藏大家、鉴赏名流眼中的国宝。而谈起巴林石,有一个人的贡献是无法回避的,他就是李成国。
李成国,生于1953年,内蒙古宝玉石协会副会长、赤峰市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巴林右旗政协常委、巴林右旗艺美雕艺公司总经理、首任巴林石奇石馆馆长。


如今年逾花甲的李成国先生已处于半隐退状态,公司的事情大部分交由其子负责,闲来无事承包了小半个山头,经数年耕耘已成气象,果树嫁接、除草、灌溉,先生事事亲力亲为,漫山遍野的果树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从树上摘下便可直接食用,丝毫不用担心农药残余的问题,招待亲朋好友之余也对外出售。先生天性豪迈交友广泛,结出果实往往呼朋唤友前来品尝,临走之时“吃不了兜着走”,因此虽然果园不小,但所得利润也只够工人开销,先生不以为忤,纵情山水间,自得其乐。

1976年4月,李成国先生到叶腊石矿当木工,从此与石结缘1979年11月,叶腊石改名巴林石,叶腊石矿改称为巴林石矿李成国先生也从一名普通的木工成长为辅助班班长、车间主任。1983年,李成国当上了巴林石矿附属切片厂副厂长。1985年,巴林石矿与巴林右旗工艺美术厂合并,成立了大集体企业巴林右旗工艺美术公司,原来的工艺美术厂改为雕刻一厂,切片厂改为雕刻二厂,喜爱巴林石的李成国先生从此如鱼得水,在石头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那个“8小时内拼命干,8小时外做贡献”的年代,矿山生活非常艰苦,每个月只有两顿能吃上白面馒头,一顿一斤,即便如此也依然阻挡不了先生对巴林石的热情,火红的年代,也铸就了先生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为大力宣传巴林石,1992年,先生个人出资,在北京大钟寺通过东方收藏家学会举办了一场巴林石标本展,共带去他的百余件藏品这次展览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一绝》栏目导演的关注,拿了几块石头到演播厅录制。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举办的各类玉石展览,公司均派先生参加,同时为公司签订了大量订单。在先生的建议和运作下,1995年8月,巴林石奇石馆顺利落成,先生成为奇石馆首位馆长,并于当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巴林石节,从这时起,巴林石开始为世人所知,其价值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苦心收集,先生几乎把每个年代、每个坑道发现的巴林石全部纳入收藏,巴林石七大类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全部包括,上万块巴林石标本摆放在他的收藏室内,令人叹为观止。有一次,一个工人拿了一小块石头片,说里面有一棵水草,让先生看看怎么加工好,他用放大镜一看,发现水草里有红点,很奇特,瞬间来了兴趣,就问工人这石头是从哪儿得到的,工人告诉他是一位石商找其加工一块石头时剩下的一小块。于是他按照线索从沈阳寻到吉林,终于找到这块石头将其购回。石头里的水草,有红色果子、有花、有水珠,起名红豆水草,非常珍贵。从此奇石界留下了“李成国千里追奇石”的佳话,而这只是李成国先生多年收藏巴林石的一个缩影,他的每块巴林石的背后都是一个风尘仆仆的收藏故事,其中艰辛,不言自明,藏石苦乐,尽在其中。随着先生藏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前来参观的名流络绎不绝,内蒙古书协副主席何奇耶徒参观后泼墨写道:“成国先生美石如山,白石老人不及也”


1983年,先生当选巴林右旗第三届政协委员,从此为巴林石的发展四处奔走、献言献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接连当选第六、七、八届“优秀政协委员”的称号。如今,已经当了30年政协委员的先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自制,从不借助政协委员的身份拉关系、搞赞助,而是借助身份的影响力为巴林石行业谋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穷学生捐助资金,只要是有助于巴林石发展、有助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好事,只要有人找到他,就一定会参与。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1999年,在巴林右旗政协的支持下,先生牵头成立了“巴林右旗政协委员助学联谊会”,为贫困学生募集到了不少的资金,几年下来有数百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除了通过政协捐款外,先生个人捐助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每每遇到贫困地区的学生,他总是把随身的现金全部掏出来数也不数就捐了出去,虽然捐助了无数贫困学生,但是先生从不求他们回报,如果对方坚持,他只会淡淡的说:“我不需要你任何回报,等你有了能力,就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吧。”命运弄人,2002年,先生突然查出癌症连北京的名医都束手无策,得知情况后的先生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毅然把历经千辛万苦珍藏多年的巴林石全套藏品捐献给了巴林石馆,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巴林石标本永久的流传下去,为后人留下一笔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宝藏,尽管有人出极高的价格购买,他都不为所动也许是因为先生坚韧不屈的性格,也许是因为先生乐善好施的品行,几乎不幸的他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经此之后,先生看淡生死,了身达命,再不以世俗名利为扰,一心扑在巴林石上,经过数年奔波劳苦,重新收集了一套巴林石标本。